查看原文
其他

新常态•新路径•新动力——广州发展研讨会

2014-11-05 SYSU城市化研究院

2014年11月2日,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于中山大学怀士堂举办“新常态·新路径·新动力——广州发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教授主持,副院长李志刚教授和袁媛教授与会参与。

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特聘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原省长林树森,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主任吕传廷,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等来自广州、深圳和佛山多地的十余位规划专家,及中山大学朱熹平副校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张元勋书记、周春山副院长、袁奇峰教授、李立勋教授、吴箐副教授、沈静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

会议开始,李郇院长向与会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的到来表示感谢。李郇院长讲到,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是以中山大学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相关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城市化研究平台,在中国进入“非常态”发展时期,寻求广州下一阶段发展动力成为广州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的背景下,组织召开此次以“新常态·新路径·新动力”为主题的研讨会,希望大家就此问题各抒己见,为广州城市建设献计献策。随后,林树森先生、朱熹平副校长、许学强教授和张元勋书记为“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的成立举行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林树森教授以“世纪之交广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下,与会专家继而进行圆桌会议,就广州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各自见解并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的最后,许学强教授就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对广州发展提出新的期望。

林树森(中山大学特聘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原省长):广州筑城的往事与近事

林树森教授首先回顾了两千多年来广州长期保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历史,深入分析了近代广州失落的原因和新时期广州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依此全面总结了世纪之交的十年间广州城市建设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林教授强调,国家意志及其制度安排历来都是决定广州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林教授对广州城市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① 重视白云机场、南沙港和广州南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区域中心城市基础;

② 以撤县级市设区扩大城市发展用地为前提,奠定以山、城、田、海的空间格局为基础,建设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③ 通过对传统工业企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重新组织,构建广州现代产业体系;

④ 加快南沙规划建设,打造广州经济新增长极;

⑤ 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林树森教授的相关建议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与讨论。在圆桌会议中,与会专家结合林教授的报告,对“新常态·新路径·新动力”背景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马向明总工首先对林树森教授的报告内容予以高度肯定。之后结合相关观点提出如下看法:

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开拓市场

对于广州发展而言,“泛珠三角”的提出拓展了国内市场,“贵广”、“南广”两条高铁的落地拓宽了珠三角未来发展的土地和市场空间。海外市场的开拓应主要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打造,依托国家层面“南南合作”的大背景,充分利用广州南站等关键节点,打造广州在区域服务和商务方面的中心地位。

重整装备制造业,加大投资力度

由于门槛高,装备制造业竞争相对较小,结合珠三角近期提出的“第二次重型化”和“再重型化”发展趋向,广州可重整装备制造业,加大对其投资力度。

建设城市风廊,改善空气质量,以此吸引更多劳动人口

空气质量与城市开发密度密切相关,珠三角目前空气较差的是珠江西岸,尤其秋冬季节雾霾严重。城市空间建设中的风廊建设对于城市环境影响意义重大,未来广州城市建设应适当增加风廊,从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以高水平的环境质量与长三角和京津冀竞争,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吕传廷(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主任):战略规划必须长期坚持

吕传廷主任结合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的实践工作,对广州城市规划和近期发展进行探讨:

战略规划要长期坚持

吕主任认为,一个成功的战略规划应至少坚持几十年,广州过去十年的发展主要依靠2000年的战略规划。目前广州的“新常态”发展应当坚持2000年的战略规划方向,重点是评估2000年以来战略规划实施的效果,予以细化和推出新战略、亚战略。

要确保中心城区留有一定绿色空间

广州发展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山城田海建设和对生态廊道的研究。例如2002年广州番禺实施了生态走廊规划,为其生态建设格局奠定基础。广州改善中心城区环境质量的重点是在“三旧改造”等项目背景之下,着力通过规划确保中心城区留有一定绿色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公共开敞环境。

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未来,只有政府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才能获得相应发展。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在政府管理能力、方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政府决策层应把握重大决策,抓住重大机遇,推进广州城市新发展。

袁奇峰(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广州发展的新动力在于落脚创新

袁奇峰教授重点针对“新常态”、“新路径”和“新动力”三方面问题,对广州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研判:

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态”

2000年广州GDP约2490亿,2013年增长到15300亿,这种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城市化率的水平从1978年的19%发展到现在的53%,每年约是1%的提升发展速度。按照诺瑟姆城市化发展曲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还有大约17年左右的高速期,这种高速化的城市发展未来难以为继。

广州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在于创新

珠三角长达3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和土地的低成本优势。在“新常态”下,低成本优势难以持续,那么大发展的新动力何在?袁教授认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应落脚创新,广州下一步发展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打造本土化、成规模的中小股和创新股企业,使其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王富海(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中调”实施过早,“广交会”对城市发展带动不够

王富海董事长结合自己的长期规划工作实践,对广州城市空间的发展提出以下看法:

中调战略实施过早

广州“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发展战略拉开城市空间格局,四个方向的发展需要分出主次顺序。在外拓战略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广州过早提出和推行了“中调”战略。既然要做“中调”,应把番禺也纳入中调范围,以此整合战略性资源,比如广州南站、市桥和亚运城,从而衔接跳跃式发展的南沙,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合理。

广交会对城市发展带动不够

广交会对广州城市发展并没有起到相应带动作用,主要原因是政府层面没有把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组织体系组织好,没有借助这个交易平台组织更多合作方式。未来广州可重点抓住广交会平台,打造更大区域的贸易中心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先锋作用

目前中国正走向对外投资的高峰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通道之一。企业因为具有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和整合金融资源能力,可以承担先锋角色。因此广州未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应重视企业角色,并以此带动城市发展。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培育广州城市新功能,创新城市运行环境与机制

保继刚教授结合多年的城市旅游研究积累与实践经验,重点探讨了广州城市功能及其作用。

2000年战略规划以来,广州城市的多项功能得到提升,白云机场奠定了广州航空枢纽中心地位、广州已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广交会的新选址缓解了老城区的压力、广州大学城的建立和高教厅设立提高了城市文化和教育功能。保教授指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点是要具备超出广州甚至广东省的新功能,营造新功能的重点在于新的制度机制及其软环境。因此,对于广州未来发展,新动力来自于创新,而创新来自于城市运行环境和机制创新。

朱竑(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依托广州本土文化,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带动效应

结合专业特长和规划经验,朱竑教授主要从城市文化角度对广州城市发展提出建议。朱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其文化地理的近期研究中发现:相对深圳,外国人更喜欢广州,重要原因在于广州所拥有的深厚广府文化。他认为未来发展广州应当把持住自己的文化精髓,将文化的作用做大做强,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带动效应。

范仲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城市空间

范仲铭副院长重点从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出发分析了广州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广州市的未来目标之一是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需从全球和全国两个尺度予以考量。区域的管理、服务和组织功能决定一个城市的区域影响力,从而形成其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目前广州的服务业结构比例、进出口总额和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仍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存在差距。为此,广州应关注白云机场、南沙港口和广州南站等核心地带的发展;南沙发展应重点发展重型化产业,结合国家当前战略和南海战略,南沙可成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心,在南海资源的开发输入中发挥先机优势。

李立勋(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坚持贸易和居住生活的打造

李立勋教授结合“新常态、新路径和新动力”的讨论主题,重点对广州城市发展的常态进行分析:

从古到今,城市兴衰更替、千变万化,但是有两件事情是始终不变的:一是交易,城市是交易的中心,是做生意的市场;二是居住生活,修养生息的家园,这两样正是广州的特色。广州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一个过日子的好地方,这就是广州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本质原因,这就是广州的常态。广州只要坚持这两样,就不会退居二线。

许学强(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广州市作为国家的门户、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地位不可替代

最后,许学强教授对前面几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简要评述,并提出个人观点。许学强教授认为:广州作为国家的门户、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地位不可替代,并将长期持续。建设高级别的区域中心城市,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① 广州的发展离不开港口的发展,港口的发展决定了城市规模和形态;

② 世界城市需要拥有庞大、方便、快捷、综合的交通枢纽;

③ 建设世界城市,需要拥有现代产业体系,包括重工业和服务业产业体系;

④ 城市发展需要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空间结构。

由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主办的广州发展研讨会,为广州城市未来发展开创了新的起点,会议中针对新时期广州发展提出的新思路、新想法和新亮点,是规划界学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未来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将不断致力于相关各类城市研究、区域研究与规划研究,开辟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